7月27日,“2024 NIO IN蔚来创新科技日”在上海举行,该活动成为蔚来史上“技术卫星“释放最密集的一次。
2024年,蔚来品牌创立10年。当初蔚小理作为新势力的代表,成立时间接近。这几年,理想产品运营已经形成很大的领先优势,这也是市场和消费者直接能看到的部分。而品牌运营这一块,三个品牌都有自己想法,但花力气比较多的是蔚来。今年以来,这种战略选择的分化,愈加明显。
选择AI技术作品牌护城河
“战略不是研究明天做什么,而是研究今天做什么才有明天”。蔚小理当中,只有小鹏是直营+加盟。蔚来和理想暂时都是直营业态,蔚来似乎有放开加盟的意图。如果只看直营门店的内训材料和话术,至少能窥见,品牌方是如何看待自己在普通消费者的形象(不能预设其有深厚的技术背景和工程知识)。如何在很短时间内(通常只有两三分钟),将品牌最有竞争力的信息,简化后传递给普通消费者,是一门学问。
蔚来门店的话术通常是三板斧:服务、产品、换电站。除了“换电”做到不折不扣的盟主级别,其他都很难用简单语言描述出优势。这也是蔚来7款产品但从未诞生爆品的原因之一。
蔚小理的品牌底色应该都是技术,而非什么大冰箱大沙发,或者是贴心服务。后两者可以有,客户也很享受,但拿出来当王牌未免太Low,很难形成品牌护城河,因为这些玩意别人学起来没难度。
蔚来从去年起降“NIO DAY”改成“NIO IN”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蔚来决心将数字化和AI技术,作为品牌的灭霸无限手套,而OS及数字系统、算力芯片、智驾、NOMI Agents多智体(可以理解为AI情感引擎),再加上手机,就相当于手套上的宝石。
在“2024 NIO IN”活动上,蔚来CEO李斌就将这只镶嵌全宝石的手套捧出来,期望打出毁天灭地的效果。不过这些技能,大多数是期货。如果能落实,确实能将蔚来品牌保送上AI智能品牌的神位。但需要蔚来有更强悍的工程落地能力。
一切为了“端到端”
李斌高调宣布5nm智驾芯片“神玑 NX9031”流片成功。首先,芯片代工方未宣布,但一定是台积电。蔚来作为设计方,说明掌握了工具链和初始开发能力(不清楚用的是什么EDA)。其次,“流片”成功,只代表试产良率还可以,但正式排产情况还无法确定。如果下单量太小(光凭蔚来的销量,哪怕全体部署该芯片,量也太小),排产必亏。
不知道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作为专门的车规级智驾芯片,不可能用于手机等其他设备,上量的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当Tier1,卖给其他品牌,但现在还看不出潜在买方。因为买了这玩意,相当于用了蔚来的智驾方案,就和蔚来捆绑到一起了。想来想去,比较现实的考虑,只能期望乐道走量了。
芯片面积可能在300mm2以上,算是大芯片。根据蔚来的PPT,可以分为ISP(图像处理)、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可以理解为低功耗的GPU)和32核CPU。
和特斯拉倡导的BEV+Transformer+OCC(鸟瞰+神经网络+占位)不同,这款芯片暗示蔚来走的是另一种“端到端”技术。而华为的ADS用的GOD(异型障碍物识别)大网(去掉了BEV)。
涉及到技术,这一大堆英文缩写不用纠结。简单说,就是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端到端”。
国内品牌营销的毛病,大多是营销前置。什么事都没搞定,刚有个实验室结果,就在传播上大吹特吹。“端到端”不是马斯克的发明,但他确实让这个概念在汽车业火起来。
闲话一句,当前比较流行的智驾概念,比如2D变3D检测,BEV鸟瞰表达,OCC通用障碍物占用,一直到尚未投入实际应用的“世界模型”,都是特斯拉率先鼓吹应用。迄今为止,特斯拉基本上规划了智驾前进的路线,业内品牌或多或少都是他的教徒。最早进入智驾的Waymo,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简单说,跟住特斯拉,就是一种能力。这是各品牌宣传上不愿意提及的。但是中国品牌开窍的挺快,愿意学习。相对而言,日企认知存在问题,将这10年的新能源浪潮,简单视为车载动力源的切换。完全忽视了数字化带给产品脱胎换骨的体验价值。从产品端也能看出来,日系仍在使用当年抓住“石油危机”的上位工具。所谓改造,也是在原有基础上修补。就像木棍曾经能有效猎杀野兽,现在则试图将这根棍子削成能击发子弹的枪支。
技术路径的选择基于禀赋
就“世界模型”而言,蔚来确实是完整阐述的第一家品牌。“世界模型”的本质,是AI构造AI,后者是可以随时变化的(人类无须干预),从而形成解释世界的认知框架。而蔚来认为世界模型的出路在于预测。预测依赖于更准确的视觉识别结果,这也是蔚来芯片集成了ISP的原因。蔚来眼中的世界模型,定义了数据在智驾系统重被利用的方式:即通过感知和经验库,想象出世界的下一刻(1到3秒就够了)。
现在驾驶上,人脑比AI强,强就强在经验决定了预测。数理逻辑不好的人也能开好车,因为大家是从经验出发。端到端省去了规控这一块,直接决策,反馈加快了,决策准确度不降反升。
至于OS,蔚来是华为之后第二家。这是积累的结果。一开始大家都只做了些算法应用,这些内容投资少见效快,客户感知度高。但软件能力积累的结果,必然是开发出一大堆中间件(蔚来说自己开发了40多个中间件)。脱离QNX的操作系统就呼之欲出了。如果加上算力芯片和感知上投入,就打造出了几乎整个自动驾驶的系统(云端超算除外,蔚来尚未投资)。
顺便说一句,华为去年感知到新势力品牌智驾能力的增长,是体系性的。因此提出做大家的“算力底座”。什么叫“底座”?就是将超算部署在云端,利用华为在ICT上无可匹敌的优势,转型成为新的基础服务商。云和本地智能基本上没必要双重投资。这是一个未来竞争的新看点。
蔚来技术投资逻辑
蔚来声称,2022Q1到2024Q1,两年里研发投入271亿元,其中60%以上投资于基础研发,不针对具体车型产品。显然,蔚来希望依靠AI体系,维护住品牌价值。这也部分解释了蔚来2024年Q1难看的财报(产品销量要背一部分锅)。Q2财报未出,但蔚来月销持续上2万+,势必缓解财务压力。
作为对比,华为车BU从2019年-2023年研发投入300亿人民币。从资本密度上,蔚来居然更胜一筹。但是,车BU可以承接和直接使用很多华为其他事业群的知识产权。即便如此,蔚来以相对小得多业务规模,支撑这么大研发投入,其实是不可持续的一波流,即咬牙搭建起AI体系,将品牌格调固化起来,随后投资力度必须下调。
华为声称全体系投入,但很鸡贼地不碰电池。蔚来不但研发电池,还大搞换电。当然这已经成了蔚来产品力的一个支柱。为了财报美观,换电业务是独立的,目前据说即将来到盈亏平衡点。这有点讽刺,因为主营业务距离净利润转正,还有相当时间。
再加上做手机,李斌承认手机销量很差(声称不建议作主力机)。如果只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完全可以加码投资车机,而非手机。相比其投资,蔚来手机的商业逻辑并不清晰。
蔚来想用技术能力维护品牌护城河,研发上不但投入大,而且铺摊子也大,几乎面面俱到,这和新势力的定位并不相融。1年卖20万辆车,每辆车毛利率不过10%,理论上没理由这么折腾。
但在蔚来的视角看上去,如果技术上不能高举高打,光靠服务和设计,就只能坐等着被大企业挤死(比如高合和威马)。大企业凭借垂直整合能力、成本控制力和研发的团战优势,市场优势是扩张的。时间基本站在大企业这一边,这也是新势力销量目前都面临瓶颈的原因(理想小有突破,因此做副品牌不急迫)。
趁着手里现金还算富裕,拼命将品牌托举上去,就成为现实选择。在品牌存续面前,财报不值一提。别人以为蔚来做的是锦上添花的事,其实蔚来这波,即决高下,也分生死。
当然,AI为抓手的技术做上去以后,一个是要快速落地,不能光讲故事;另一个和公众有个沟通问题,如何将这些听上去有点虚的内容做实在,做成与消费者的切身体验息息相关。虽然蔚来的目标受众接受这些概念能力比较强,但最好的说服能力,就是产品上做到位。因此,将AI能力变成实在产品力,是蔚来这一两年面对的主要挑战。
作者简介
王秋凤,先后就职于《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主流平面媒体,搜狐汽车新闻中心、腾讯汽车等主流互联网平台,前北汽极狐汽车总裁,现任快手汽车负责人,中国汽车记协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