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育:AIGC对传媒艺术教育的重构

发布日期:2024-10-31 15:21:41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革命热潮席卷而来,颠覆了媒介生态和信息传播系统。人工智能技术已然渗透在传媒的多个环节,推动其向数智化转型升级。由于传媒业态与传媒教育的反身性,传媒艺术教育亦处于数字化革新的重要风口。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实现传媒艺术教育的重构是值得关切的当代命题。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深入挖掘其与传媒教育融合的可能性,从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到教学环境等多维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并尝试以传媒特色为抓手,拓展教学链条与产业对接,以期最终反哺传媒业态。遵循人机共育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直面挑战与狭隘,厘清未来传媒教育走向,方能打造传媒教育新的范式。

图片

一、人工智能助推传统教育变革

2023年3月,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了新一代多模态大模型——GPT-4,其智能性的高突破引发社会广泛热议。ChatGPT前所未有的使用体验重塑着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而其背后的技术——AIGC,智能生成内容的新型生产方式已扩散性应用于各行各业,一个全新的AIGC时代正在到来。AIGC是互联网发展历程中自然且必然衍生出来的产物,随着互联网内容生产形式不断迭代,Web3.0时代,AIGC正深刻推动着生产力的变革升级。

1.传媒艺术教育现状剖析。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信息传播领域中“媒介”与“非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泛媒化趋势的广泛渗透正深刻重塑传媒内容的生产、分发和消费流程。传媒行业的深层变革势必对传媒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中国传媒教育步入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的转型阶段。近年来,我国传媒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为传媒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然而,传媒教育整体繁荣的表征之下,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层出不穷。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对传媒人才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根据固有传播体系与媒介形态和传媒制作流程所搭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培养智能传播人才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新兴传媒运作模式下,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存在往往阻碍了实践性发展,传媒教育亟须打造高质有效的新型教学与创作平台。随着《新文科建设宣言》的提出,跨学科、云教育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推动,培育应用型、复合型的传媒人才成为传媒教育新的引领。

2.传媒教育革新的必然性。在深入探讨传媒教育革新的必然性时,首先要对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的观点予以充分重视。施拉姆将大众媒介誉为革命的催化剂,强调了其在社会变革中的多维作用,包括在智力、政治、工业等层面的推动力量,并进一步归纳了传播媒介的四大社会功能:守望、引领、传授、愉悦。而当传播应用于个人时,传授功能成为其主要用途。事实上,在媒介早年的研究中,其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便已得到肯定,就像麦克卢汉曾说“真正的教育在学校外面,是在电视网和电视机中”。因此,媒介嬗变至今,膨胀的信息正潜移默化地完成了部分教育的功能,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媒介在个性化教育、终身学习等领域展现更大的潜力,孕育着新的传媒教育样态。

在后现代媒介社会中,鉴于传媒在媒介环境构建及社会文化功能中的中枢地位,媒体融合的快节奏、大爆炸时代促使媒体必须提升媒体内容创作质量和创作效率。因此,为了优化传媒领域内容供给流程,实现媒体工作高质高效,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融入和深度应用至关重要,成为传媒行业创新发展的内核力量。

3.“AIGC+”的优势分析。AIGC技术作为新一轮生产力变革的起点,在传媒教育领域彰显了独特优势。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愈发紧密,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至教育的各个方面。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提供战略指引。随后,在2019年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以《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为代表的重要成果进一步强调将人工智能系统地纳入教育工作,以赋能教师、优化教学。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影响教与学的过程,其教育功能得到凸显。AIGC在多个方面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皆有革新,教育数字人的应用便是典型范例。在虚拟教学场景中,教育数字人可以自主捕捉用户需求并生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形态对话虚拟教师或虚拟同学,在高沉浸感的交互体验中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可以辅助教师完成课前、课堂及课后的基础性工作,减轻教师负担。而辐射到传媒教育领域,AIGC可以贯穿创作全流程,如AI剪辑、AI绘画等技术的创新均极大丰富了教学体验,为传媒教育提质增效。

图片

二、实践转向:AIGC辅助教学的应用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跃进,尤其是AIGC技术的突破,教育领域迎来机遇期。2024年1月,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全球数字教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教育数字化正式成为国际性的教育转向。国家高度重视智能教育,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自2015年起,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深化美育教学改革,高校艺术教育成为重点关注对象。面对数字时代的新要求,传媒艺术相关专业应当积极因应,立足传媒特色进行探索,从学习体验优化、教学场景搭建、学科资源整合等多方考量,全面推进AIGC技术辅助下的传媒教育智能化转型实践,以适应并指引未来传媒教育的潮流。

1.个性化学习,教育资源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匹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介入能够极大缓和当前传媒教育中“灌输式”“强制性”教育的弊端。知识传授模式由传统的“教师中心制”转向“学生中心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强化,从而重塑学习生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核心价值在于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而AIGC凭借强大的技术支持可以从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学习评价等方面为大规模的因材施教实践保驾护航。当前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可以根据传媒学生的自身基础与兴趣点,为其量身打造从理论到实践的个性化学习路径与教学材料。2024年5月,微软与教育辅导机构可汗学院达成合作,将向美国所有K12教师免费开放Khanmigo AI助手。这将进一步实现智适型教育。从传媒理论和传媒实践两大维度对学生定制化培养,重视AIGC助推个性化学习是传媒教育智能化转型的必经路径。

2.多元化场景,智能技术对教学环境的拓展丰赡。当前的传媒教育仍然主要依托于传统课堂进行教学,然而,对于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传媒专业而言,教室、录音棚等常规传统教学空间过于逼仄,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培育需求。AIGC技术能够通过打造多元化的教学场景,使传媒教育摆脱这一困境。人工智能技术为传媒教育提供了构建虚拟智慧教学场景的可能性,通过模拟真实的传媒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应用场景,使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学习实践,自由尝试传媒技术和创意,实现传媒艺术教育的完整闭环。传媒教育着力加强传媒艺术重点实验项目虚拟化建设,打造以学生为本的高在场感体验,推进如虚拟影棚抠像、数字动画合成、特效制作、三维建模与渲染等需要大量资源和成本堆砌的传媒艺术相关实践项目的云端建设,并创建线上线下联动的课程群。

3.融合化课程,资源整合与学科跨界的全面渗透。媒体融合的宏观背景之下,传媒教育的主体性遭遇危机,智能社会的发展迫切呼唤传媒教育学科体系的重构。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学科建设的方向,即推动新兴交叉学科与传统优势学科的深度融合。而AIGC技术通过智能分析,整合信息资源,能够准确锁定各学科的知识节点,并以全面、动态、立体的形式展现各学科之间的勾连。早在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就已积极探索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涵盖传媒艺术教育主要学科,逐步构筑起全方位的跨学科生态体系。2024年,中国传媒大学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学校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跨越,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跨越。新闻学院推出“+AI”课程领航计划,覆盖新专业、微课程、工作坊,全面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传播学(智能与计算传播方向)的全新建设,不仅继承新闻传播的理论优势,又将数据科学、计算机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加以深化融合,是响应“新文科、新工科”的有益探索。在传媒艺术教育领域,AIGC技术的应用正在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术跨界交融,为高校跨学科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4.一体化产教,传媒教育与市场产业的双链协同。传媒艺术教育应紧密贴合传媒产业实践,实现教育链与传媒链无缝对接,深入促进传媒教学与市场动态的同频共振,以有效呼应传媒生态变革。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传媒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传媒教育与传媒业态间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全球化视野下,国外传媒实验室众多,如奈特基金会资助建立新闻实验室和各种新闻技能培训。国内各大传媒高校积极吸取经验,积极探索与产业主体联动的合作模式,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与英特尔共建的人工智能生产艺术创作实践中心,致力于深入探索AI技术与艺术实践融合创新,成功产出国内首部水墨风格AIGC动画短片《龙门》。我国正在构建全链路AI传媒教育生态,各方主体均积极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带头创办人工智能编辑部,并特别设立智能媒体学院,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及互联网龙头企业,共同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为解决智媒人才缺口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在传媒产业语境下,AIGC技术已然跃升塑造产业竞争力的战略要素,故而深化产教一体化进程,对于传媒全产业链的智能升级至关重要。

图片

三、未来图景:传媒艺术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在中国,教育信息化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在“人机共育”理念指导下,传媒艺术教育展露出全新形态。展望未来,传媒艺术教育应着重聚焦于构建“教师—学生—人工智能—教学环境”四位一体的人机融合教育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课程内容的AI对齐、传媒伦理的道德关切与文化基因的有效传承,将成为未来传媒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1.课程内容体系化建设的对齐问题。当前人工智能+传媒教育内容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传媒教育各学科在体系化课程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由于顶层设计缺失,人工智能在传媒教育中的应用价值难以充分发挥。为了克服这一困境,我们迫切需要加强传媒教育界、AIGC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密切关注学术前沿与行业动态,保证课程内容与传媒行业实际需求紧密对齐。同时,必须高度重视AI技术输出对齐课程内容价值导向。跨学科学者Brian Christian在他的书中将人类比作“Sorcerer's Apprentice”(巫师的学徒),生动描摹了人机间关系,警示我们AI与人类之间的对齐问题可能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也会加剧数字鸿沟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最初可能表现为技术接入、使用媒体的不平等,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动态更新,数字鸿沟不再囿于有无信息技术与工具,而是导向于二者使用的差异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际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我们需要严肃对待AIGC辅助教育落地过程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尝试寻求将课程内容对齐地区发展差异的合理建设方案。

2.传媒伦理约束与教育初心回归。AIGC技术正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人类的思维方式,“智慧的机器”与“人”之间的概念正悄然模糊。未来传媒教育必须坚守人本论的核心理念,始终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价值引领。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媒教育的同时,更需明确传媒伦理规范,确保传媒人才的纯洁性。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的延伸”。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媒介生态创造性改变之际,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警惕人的工具化、技术化倾向,避免人类陷入功利主义的机械陷阱。在传媒教育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对人机区别的理性认知,坚守对人性的尊重与敬畏。我们应将人文主义精神深植于传媒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重视传媒伦理教育与数字素养培育。这不仅是对技术的审慎应用,更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不懈坚守。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中,我们需要找到变与不变的平衡点。在科技的不断变化中,守好传媒伦理边界,秉持传媒教育初心,培育出既具备浓厚专业素养,又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传媒人才,为社会的信息传播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3.传承文化基因,凝聚传媒力量。智媒时代为信息传播打通了时空的界限,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世界各地即时或历史的各类信息,然而繁杂的信息也带来不容忽视的弊端,其中最显著的是公众性文化价值的迷失。在全球化背景下,媒介技术的发达也为某些国家进行文化殖民提供了便利。传媒的力量,究其根源,在于其与文化、社会的深度交融。因此,我们需要坚持文化自信为基础,深入挖掘、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契合。通过将文化基因巧妙融合在传媒教育中,我们可以帮助传媒人才树立正确文化立场,从而在纷杂繁乱的信息资源中保持清醒。为了更好地发挥传媒力量,我们需要深入挖掘AI大模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如AI文物活化、AI国风创作等。中国传媒大学积极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学校建设文物AI活化工作坊,产出《莲鹤方壶》等一系列AI短片,利用青年人的创意为文物赋予新的时代生命。同时,《一带一路·倾心青花》AI艺术作品、《丝路行旅》AIGC交互作品等师生共创成果皆创造性地演绎了跨越时空界限的中国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媒的责任不容忽视,我们应利用好AIGC技术,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李美慧、周紫珞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刘昭辰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编辑:陈琦

本文刊发于《传媒》2024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