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5日,特斯拉正式向中国市场分批推送FSD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软件更新,标志着其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在中国市场迈出关键一步。
据证券日报报道,特斯拉这次涉及智能驾驶的更新主要针对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进行优化:在导航状态下,车辆可自主完成驶出匝道、路口转向等操作,并基于实时路况智能变道;非导航状态下,系统会根据道路环境自动选择最优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功能仍属L2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保持对车辆的控制。

图源:中国汽车报
今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掀起智能驾驶技术革新浪潮。特斯拉的入局将进一步刺激技术创新。特斯拉要面对的,将是中国车企在智驾领域的激烈竞争。
此前数年,特斯拉以其在全球范围内先进的智能驾驶科技,被认为其入华将是“狼来了”,在中国市场将主导、甚至垄断智驾市场。但也在最近数年,中国人工智能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一举扭转全球AI格局,再加上各大车企在智能化领域也迅速精进,因此,特斯拉如今面临的中国市场形势,不是“狼来了”,而是“孤身入狼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近日表示,此前担心特斯拉FSD到中国来会赢者通吃。但当下的中国车企和AI发展,已非昔日阿蒙。
欧阳明高认为,整车智能化是今后3到5年即将发生的主要技术变革。特斯拉来了,智能化变革阶段竞争会更加白热化,将从企业竞争转为模式竞争,未来,将会有七种模式进入到“决胜之战”。且这七种模式,均为中国企业主导。

图源:人民汽车
一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全部自研的纵向一体化模式;
二是华为智能化平台模式,特点是主要做高溢价车型,品牌加软件,灵魂主导的智能生态模式;
三是以小米、蔚来、小鹏、理想、零跑等为代表的新势力互联网造车模式,做共享充换电加互联网基因加整车智能化的生态闭环;

四是传统新势力自主品牌造车模式,燃油车和电动车、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共同发展;
五是国企自主和合资改革与转型发展模式;
六是央企模式;七是宁德时代电动化平台模式,即电池加换电的横向一体化模式。
此外,中国车企智驾技术更为重要的实力支撑,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版AI的突飞猛进。
欧阳明高表示,汽车产业即将发生的主要技术变革就是整车智能化。20余家车企和品牌宣布与DeepSeek深度融合,加速了智能化的发展。
他认为,DeepSeek在智能化上带来了技术平权、消除了垄断,竞争重新回到应用主导的场景;对国产芯片的推广是利好;对各行各业的AI智能体应用高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对自动驾驶来讲,DeepSeek降低了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算力和算法的技术门槛,对我国自动驾驶的加速到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比亚迪、长安等自主车企加速推动智驾技术普及,激光雷达、城市NOA(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等高端配置全面下沉。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预测,2025年将是中国汽车行业普及智驾技术的元年。未来2-3年,高阶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
特斯拉进入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这一“狼群”,面对的不仅是科技竞争。

图源:中国汽车报
中国汽车报援引智驾圈技术专家的话称,FSD与中国智驾解决方案的竞争,除了科技,还有文化的底层竞争。“就像大模型训练一样,中国人基于中文语料库训练出来的大模型天然地更贴近中国人的习惯。因此,特斯拉FSD入华面临着中国文化墙的巨大挑战。”
在欧阳明高看来,当下智能化驾驶处于变革阶段,特斯拉入局,竞争会更加白热化,但”5年之内就会见分晓”。
本周汽车产业圈还有以下新闻值得关注
2月21日,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在上海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探索智能汽车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路径,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合作或许意味着华为“第五界”即将到来。此前华为与车企合作打造的品牌分别是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和奇瑞合作的智界、和北汽合作的享界、和江淮合作的尊界,统称“四界”。

近日,百度与宁德时代在福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将围绕“数智化”与“自动驾驶”两大核心领域开展,推动AI在工业上的应用和推广,以及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普及。在自动驾驶方面,双方将聚焦于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换电产品及服务、滑板底盘技术在无人车产品的开发应用等,共同探索打造竞争力领先的无人车以及创新的商业模式。

2月27日晚,小米汽车正式发布小米SU7 Ultra,这是小米首次冲击豪华市场。发布会上,雷军分享了小米SU7 Ultra的价格:52.99万元。同时还透露,小米SU7汽车在2024年的累计锁单量已超过24.8万辆,累计交付量超过13.5万辆。2月28日凌晨,雷军再次宣布,小米SU7 Ultra开售2小时,大定突破10000台,达成一个关键目标。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1.5万辆和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29.4%。总体看,汽车销售相对平稳。但是一个数据引起了关注。1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75.6万辆,同比增长25.9%;而新能源乘用车市占率为43.5%,相较于去年12月51.7%,下滑8.2%,这已经是自去年9月54.6%的市占率高位之后,连续第4个月环比下滑。

内容来源:综合新京报、中国汽车报、证券日报、九派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