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六个“第一次”和四组“关键词” ——参加党的二十大现场报道的体会

发布日期:2022-11-08 10:57:37

作者:中国汽车报全媒体采访中心主任 朱志宇

首先特别感谢中国记协给与中国汽车报社一个参加党的二十大采访报道的名额,也特别感谢集团和报社领导的信任,把这次十分宝贵的上会机会给予我,让我能够亲往党的二十大现场,感受并见证党和国家最庄严、最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学习并宣传党的二十大报告与大会相关精神;聆听并记录党代表们发自肺腑的感悟和心声;体味并享受身处新闻战场的艰辛与快乐。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珍贵经历,更是新闻职业生涯中一次收获满满的实践课程。

我是10月14日入住中国记协二十大采访记者团。上会之前,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领导专门主持会议,对集团旗下中国汽车报、中国能源报和中国城市报三家媒体的二十大相关报道进行全方位的工作部署,并对我们三家媒体的上会记者提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既要有以往重要大会报道里的规定动作,即采访关键人物、结合本行业本领域撰写深度稿件;又要开新局树新风,展现集团和报社风采与品牌影响力,尝试做好现场出镜的视频报道。坦率地说,收到这些指示和要求后,我内心是忐忑的。虽然曾经有一些全国两会等重大会议报道经验,但毕竟党的二十大的分量、重要性和受关注度,应该说绝对是近年来最高的,对产出报道的质量、全面性和多样性要求也是最高的。同时,我也暗下决心并给自己打气,既然接到了这项光荣的任务,那就尽全力完成、尽量出色完成。

事实上,上会之后,我和中国能源报、中国城市报两位同事立即就面临了两大挑战:一是因为疫情原因加强管控,所有记者必须按要求提前封闭住宿、闭环管理,二是所有采访,必须要先跟其所在的代表团联络人取得联系,取得同意后才允许接洽和落实采访。

于是这段期间,在由我们三位上会记者组成的临时党小组内,大家常常互相帮助、相互鼓励;与此同时,我也四处打听、想尽各种办法,积极与其他媒体同行互通有无、互通信息,终于从0到1、到逐步打开局面,到后来与10多个省的联络员取得联系并反复协调沟通,最终采访到多名汽车行业党代表。

从成果看,上会这段时间,我共采访到汽车领域党代表5位,每一位都单独成篇,撰写了深度访谈性报道。具体包括:当选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的中国一汽党委书记、董事长徐留平;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德义;与总书记有过亲切交流的广西代表团代表——广西汽车集团首席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郑志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渝北工厂机电维修工刘源;以及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保献。

此外,在现场聆听了二十大报告以及成功报名参加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的五场集体采访后,我积极主动策划、申报选题,与后方记者编辑紧密沟通、合作,在新媒体上第一时间刊发2篇快稿,分别是《二十大报告,汽车人必读“金句”》(与记者王璞、张忠岳合作)、《哪几位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提到了“汽车”?》,以摘录金句的方式传播与汽车行业紧密相关的重要信息。我还采写了大会期间两期报纸头版重磅文章,分别是《奋进新时代 汽车强国在路上》、《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大的中国汽车业》(与记者赵建国合作)。上述文章也都在微信、网站、客户端等新媒体端口发布,并取得了较高的点击量和较好的传播效果。

除了上述文字稿件之外,按照集团和报社领导之前的要求,大会期间我积极尝试视频制作,在条件受限、经验有限的情况下,自主策划、自写脚本、自拍自说,按照“记者探访、记者观察”等不同栏目产出现场出镜视频4个,分别是《跟着中国汽车报记者探访二十大新闻中心》、《记者观察: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中国汽车新方向》、《记者探访:走进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车圈卡路里:从二十大报告看商用车市场》(与王世华合作)。我还与后方记者(张玉、王璞等)联动,紧密跟踪大会期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在现场同步制作推出《二十大新闻发言人:增长速度不是衡量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国家能源局: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主动要做》等6条新闻短视频。

细数下来,此次参与二十大报道,我经历了至少6个“第一次”:

第一次以上会记者的“名号”,带上党章、挂上胸牌,出现在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党的代表大会现场,参与并报道大会盛况,传递党的声音。

第一次以“临时党小组”成员的身份,在报道实战中经历了一次生动的党课和深刻的精神洗礼,并与党小组成员们通力协作。这是集团和报社品牌形象的一次重要展示,也是党建引领、以党建促业务的真实写照和典型案例。

第一次以自拍出镜的方式,边学练、现学现“卖”,产出多个现场采访类新闻视频,当真过了一把“新闻主播”的瘾,摸索到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体会到其中的不易与艰辛。

第一次体验了难度最高、审批最严格的采访流程。每一篇党代表专访稿件的背后,一张采访申请表、一篇采访提纲、N个求问电话、多条沟通短信,都是必然的标配。当然,还有心情的跌宕起伏以及连日的挑灯夜战。

第一次经历了书面回复是以机要密件方式传回,且辗转曲折才拿到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人物线比较多,多亏了报社后方同事张雅静与企业反复沟通并辛苦等待、与对方接洽;集团办公室张鹏热心帮忙和悉心安排;记者张忠岳协助接件并扫描电子版、传件给我;编辑团队诸位同事耐心等待、精心编排……

还有第一次出现在《新闻联播》和《新闻30分》画面上,好几个大特写,真是有些意外!谢谢热心帮我截下电视画面中那些美好瞬间的朋友和同事们。嗯,看来下次类似场合,一定要多带几套亮眼的西装。

经历了这次一线作战之后,我还想通过四组简单平实的“关键词”,与大家分享几点最真切的内心感受——

一是保持虚心。虽然具有多年工作行业媒体工作经验,但自我评价,参与类似盛会、盛事、盛况的实战经验还是有很多欠缺,在与众多时政、要闻、经济类媒体同台竞技的时候,尤感深切。今后,还应该抱着虚心的态度,在政治学习、理论学习、技能学习、写作学习、外国语学习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和修养。

二是坚定信心。参加二十大报道的过程,让我更直接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于我们这类党管媒体来说,是天然的优势。此次,在汽车行业相关媒体中,中国汽车报是唯一获得上会机会的媒体,我们的这些报道在行业内可以说都是独家,这是我们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有力体现。近年来,我报一直在积极实施全媒体转型,培养全媒体采编队伍,我们采访中心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实践,这也有效地帮助我在面临新闻大考的时候能够有所施展和发挥,快速、及时产出一些较高质量的视频作品。

三是十分感动。上会期间,有太多个瞬间令我印象深刻、深受感动。比如,党代表在辛苦和紧张忙碌一天后,很晚还接受了我的采访;比如清晨一大早,就收到代表对稿件的确认信息,说“你写很好,辛苦了”;比如,后方记者和编辑即便是在下班后,也是守在电脑前等着我发回素材,跟我反复确认稿件信息;比如,经营等部门同事不嫌麻烦和辛苦,帮忙沟通企业代表采访,协助拿到采访资料;比如“上阵”之前,同事们积极帮我准备拍摄用具,在拍摄遇到卡壳时通过微信帮我出主意、想办法;比如晚上11点多了,我看到众多媒体同行还在新闻中心工作区紧张忙碌,不由地也被触动,燃起更多激情和斗志;比如与媒体同行们切磋拍摄技巧、相互留言和鼓励;再比如朋友圈里,家人朋友给我点赞、为我加油……

四是非常感谢。经此一役,满载收获、满怀感恩。由衷感谢接受采访的党代表们,以及领导和同事们的各种帮助和支持!(此处省略一万字……)

最后我想说,从前期报社采编团队共同完成的汽车工业“非凡十年”预热性专题,到大会开始之前集团和报社领导亲自策划、亲自布置、亲自把关、亲自改写,采编领导和骨干记者亲自执笔的“领航中国”系列稿件,再到大会期间以现场采访、业界感言、特稿、社论等组合报道形成高潮,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今年中国汽车报所作的二十大报道呈现出新意不断、精彩纷呈的局面。这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领导们前瞻性全局性的部署与安排,离不开记者团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离不开编辑团队的用情用心和认真负责,离不开前方与后方、采与编、报纸与新媒体各方力量的有效联动和默契配合。

下一步,我将带领采访团队,继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与编辑部门沟通协作,按照集团和报社的统一布署与规划,针对汽车业界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大重要精神的相关情况进行紧密跟踪采访,力争顺利、高效、出彩地完成报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