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者故事 | 用镜头与笔尖点亮数字化时代的消费者权益之路

发布日期:2025-06-27 14:11:23


中国消费者报 王小月

从事新闻工作8年来,我一直聚焦于舆论监督报道,维权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这些年,我一直秉承着“用脚写新闻”的宗旨,每一篇稿子力求沉下去,带着汗水,沾着泥土。


2018年,我采写的《同城货运平台调查系列》就是通过调查与采访对行业内存在的问题予以报道,并获得第30届中国经济新闻奖二等奖。互联网同城货运平台被通俗地理解为“货运版滴滴”,提供了便捷的小件行李搬运服务,但带来便利的同时,客车改货车、司机或车辆无相关资质等问题不断曝出。平台放水,监管空白,使得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存在隐患。靠资本搭建起来的新兴货运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的特点,钻监管空白“空子”,甚至在车辆资质上做手脚。前期通过实际约货运版滴滴实际体验,但对于货车改客车、无资质上路等问题,司机们讳莫如深,后来通过连日的暗访才终于撬扣司机的嘴。

通过多日的采访,这一系列稿件才得以见报,刊发后受到北京交通委的关注,引导相关企业积极整改。

近年来,在汽车新四化的背景下,随着智能网联成为汽车标配,远程操控、实时定位等一系列汽车智能系统权益已经成为车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智能网联给汽车产品带来的功能延伸,已不仅是一种技术进步,更涉及权益边界的改变。

智能汽车的所有权,自交付那一刻起,应该归购买这辆车的消费者所有,未经其同意,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处置其车辆。比如,擅自进行远程锁车,或是擅自修改车辆参数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消费者却发现,“不知道是谁动了我的车”。

这一困局还体现在二手车市场。当车辆发生所有权变更时,车辆所附带的这些权益如何重新绑定及使用,成为二手车车主尤为关心的话题。二手车市场是“柠檬市场”,但在智能网联的趋势下,远程操控系统等权益却掌握在前任车主手中,如何保障二手车车主权益亟待整个行业进行思考。这一系列报道刊出后,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也被央媒转发。

通过抽丝剥茧的采访消费者、经销商、行业专家等,不断厘清脉络。这不仅需要细致的观察,更需要对行业动态敏锐的洞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新闻路上,因为工作有过汗水和泪水,但都将成为我宝贵的财富。今后,我将再接再厉,用镜头当剑、以笔为盾,在钢铁巨头的围剿中凿出一线光。
(本文作者系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王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