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者故事 | 到现场去,哪怕艰难险阻

发布日期:2025-06-27 15:06:35

中国能源报 张胜杰

大家好!我是人民日报社中国能源报全媒体采访中心的一名记者,从业十余年来,我兢兢业业,不放过任何一个深入现场的机会。因为,我深知:现场是新闻人维持职业敏感性的源泉,也是记者永远的主战场。


或许有人说,网络时代,可以与千里之外的人视频对话,省时、省力。但,在我看来,这永远无法取代面对面接触时的真实感。对记者而言,近距离接触受访者,可以更容易地捕捉到对方的微表情,了解其内心世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年年走基层,岁岁有新事。今年是“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的第15个年头,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之后,对新闻战线践行“四力”的一次全面检视。

“走,往基层走,往深处走!”我默默告诉自己,基层,是新闻工作者汲取营养的沃土,是感知时代脉搏的最前线。于是,我主动向领导请示,要求积极参加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相继深入河南安阳、郑州、洛阳等基层一线采访,宣传电网部门发展成就、民生保障措施、欢度春节的景象。

采访中,我深深感受到“新春走基层”不仅是新闻记者的一次出征,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民情大调研。只有在采访中,才能听到最动人的故事,感知最滚烫的变迁。

在纷飞的大雪中,我作为《中国能源报》的记者跟随工作人员体验了国网洛阳供电公司员工的日常工作,感受到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随着新春前夕一场强降雪的来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的伏牛山银装素裹,格外美丽。但对于电力员工而言,却是心焦的时刻——由于海拔和气候因素,每到冬天,经过伏牛山的福栾线极易产生覆冰,严重时还会引起线杆倒伏、全站失压等情况,保电难度更大了。

春节期间,返乡人员陆续归家,社会取暖用电负荷显著增加,叠加伏牛山景区游客爆满,电网迎来冬季负荷高峰期。

“你看,这是我们巡线工的小屋,不仅有电能取暖,还能做饭,和以往相比,终于能吃口热乎饭了。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外,这里还有一座停机坪。”国网洛阳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副班长管霄告诉记者,无人机能够按照规划的线路,从山下把需要的物资,按照固定的线路配送到小屋,彻底告别了人拉肩扛的模式。

管霄所说的小屋,就是河南省建设的首个“观冰”小屋。小屋里摆了两张上下床和一张桌子。巡线工人们可以在这里喝点热水,歇歇脚。51岁的带电作业班班长乔荣波感慨道,以往,山高无路、坡陡湿滑,电力巡视人员需手持木棍,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摸索着上山。遇到石头上结冰湿滑,只能手脚并用。

据乔荣波回忆,以前巡线,渴了就喝凉水,饿了就啃方便面,累了就席地休息。由于山顶不具备驻守条件,电力员工天黑前就要下山,待第二天天亮,继续上山巡视。而如今,“终于告别了喝“冰饮”吃“冷食”,风餐露宿成为过去时。”乔荣波欣慰地说。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采访临近结束,在安静的伏牛山深处,传来了激扬的歌声,久久回荡。原来,每当大家情绪低落时,国网洛阳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党支部书记张治华带领大家唱歌鼓舞士气。

写完稿件,我便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段难忘的采访手记:

“咔嚓、咔嚓……”记者跟随电力工作人员上山途中,踩着20多厘米的积雪,在陡坡悬崖,一不小心就“出溜”下去。俩多小时的路程,我的心提到嗓子眼了20多次。全程体验下来,整个人都快虚脱了,但对于他们,这些却是常态性的工作。

采访中,我的眼里常常含满泪水。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认为,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保电人。他们的工作辛苦自不必说,有时甚至是需搭上命的。万家灯火通明的背后,为千千万万个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光明使者点赞!

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基层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新闻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深度报道。但这正是保电人工作的日常。万家灯火背后,是他们不畏风雪,坚持巡线的身影。  

每次深入基层采访,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能力的考验。  今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触,记录下了基层生活的点点滴滴,传递出了温暖与力量。让自己脚踏泥土芬芳,书写烟火滚烫,见证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本文作者系中国能源报记者张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