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是谁?| 手记

发布日期:2024-05-07 13:39:19
图片
一个幽灵,一个叫作“流量”的幽灵,在车圈的上空徘徊。让人又爱又恨,弃之不能,又爱而不得,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去年,汽车行业的关键词是“卷”,今年,要变成“流量”?
于是,一个问题冒了出来:流量,它是谁?
流量是个好东西。你看,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有人为博流量而溢美,恨不得把自己的东西夸成一朵花(那些高喊“遥遥领先”的,可归属此类);有人为博流量而谩骂。那些车圈骂人的,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还是挺温文尔雅的,但一到网上,他就变了,变得像个斗士。其实呢,依我看,不一定他真的是个斗士,而是因为他发现,越骂人,粉丝越多;越骂人,车也卖得越好。你想想,如果骂人没成本,还能带来流量,又能赚钱,谁不喜欢骂人呢?
但流量,又是个坏东西。以前,大家信奉三年小换型、七年大换型、“十年磨一剑”、酒香不怕巷子深之类,在平时呢,只需安静地做个美男子即可。现在呢,真的是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而不得呀!你必须时不时冲出去吆喝几嗓子。如果你在边缘,要跑到中心来;如果你在后台,要跑到前台来。反正,哪里有热闹就往哪里凑,还不一定管用。就像现在,人人都在学雷军,但雷军,只有一个。

说起雷军,我认为他是这次北京车展上的最大赢家。本以为今年3月28日小米SU7发布会是他本年度的高潮,不想北京车展才是。周鸿祎更将雷军早早就封了神,我认为,雷军真正地被封神,还是应该在北京车展上,是在雷军走到哪儿,流量就跟着到哪儿的时候。这一点,恐怕雷军自己也没想到。其实,据我观察,在过度利用流量之后,对于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车圈,至少是在车圈,舆论开始有了反转的迹象。但北京车展一开幕,雷军就携万千米粉们的泼天流量重重袭来,让车圈真正见识了一次什么叫“王者归来”。于是,大家也就闭嘴不语了,就像我。
我呢,本来没打算去看小米的。毕竟,车展上有117款全球首发呢,哪一款不值得去看?小米又不是首发,凭什么去看?但在北京车展媒体日,我的事多,忙这忙那,就是没时间看车。最后要离开展馆了,我说,“别的不看了,但我得去看一眼小米再走呀!”
瞬间,我觉得自己像个伪君子,心里没打算去,脚却迈开了。
我无情“解剖”自己,却发现我的行为里其实正蕴含着流量的部分密码。
我,此刻不仅仅是“我”,“我”,就是现场大部分观众,“我”,就是雷军的万千粉丝之一。
但是,我真的是雷军的“粉丝”吗?其实不是。
可见,很大程度上,流量反映的其实只是幻象——



首先,流量是总量数据,不是结构性数据,这是流量的一个内在矛盾。在浑浊不清的流量世界里,“10”一定比“1”更具意义。而在层次分明的结构世界里,1常常比10更具意义。而对于营销而言,它要直面的首先是一个结构性世界,所以它第一要探讨的是“定位”问题。如果不能根植定位去抓流量,这个流量就是泡沫,而这也是流量不一定能转化为销量的重要原因。
其次,流量是知名度,不是美誉度。流量世界的“粉丝”,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粉丝。它更关乎热闹,而不是品牌忠诚度。对流量的追逐,具有非理性成分,反映的是粉丝们的从众心理,以及流量明星的光环效应。
第三,流量脆弱易变。顶级流量的极端化,大众的审美疲劳,都容易造成流量事件具有流行性特征,这与品牌打造的恒久性形成反差。缺乏业绩支撑的流量,终会昙花一现。
我又在想,流量催生出了种种新奇现象,人人都被裹挟,但又有多少是乐在其中呢?我相信,确实有像雷军这样的流量弄潮儿,能够在流量的浪尖上翩翩起舞。其实,不仅互联网圈有,车圈也有,但更多人,更多时候,更像是在配合着表演。
就像喝酒,上了酒桌,不喝不行,以水代酒?那是要翻船的。
于是,又一个问题冒出来:过去,日子不太好过时,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被裹挟呀,为什么现在日子好过了,中国汽车人终于有点扬眉吐气了,这些苦尽甘来的大佬们,反倒要这般摧眉折腰博流量呢?
依我看,纯属形势所逼!
从这个角度说,对流量的追逐有它的客观性,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个江湖,是流量的江湖,但更深层次,还是源于产业的高度内卷,以及由此产生的重重焦虑。这是中国汽车营销进化、产业演进的必经阶段。而正好在这个阶段,又赶上了移动互联网崛起、短视频泛滥的媒介生态变化;再加上车展搭建了一个绝佳的舞台。多方合力,共同营造了一场汽车业的盛宴狂欢。但硬币总有两面,我也看到,在流量的江湖上,汽车大佬们表面光鲜,其实内心焦虑。而且,发现没有?——二者还往往成正比:表明有多“光鲜”,内心就有多焦虑;而最最焦虑的,正是当下风光无两者——雷军!

大佬们能够通过制造流量事件来获取流量,本质上是他们既往业绩在作支撑。对于万千观众而言,这个群体总体上还是很陌生的、同时也是严肃的,但这个群体已经创造了不菲的业绩,并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闪亮登场,因而产生了耀眼的光环效应。这个群体利用车展这个平台集中登台亮相,观众们正好也可以借助车展来“结识”这群大佬,感受这群大佬的率性风趣的“另一面”。这正是这次大佬们集体“秀”的积极面,也构成了新闻效应和流量冲击的厚实基础。但这种支撑不一定能长久,因为它本质上更像是对“过去”长期积累能量的借用和释放,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具有新鲜感。如果这样的事不断重演,它的边际价值就会急剧下降,并可能会形成对未来的品牌透支,导致流量反噬。
其实,流量无所谓“好”东西,也无所谓“坏”东西。作为一个社会传播现象,它是一个客观存在。
本质上,流量就是关注度。它随传播而产生,并根植于人的社会性之中,是人类社会的本质追求之一。印刷术的发明为流量的获取准备了技术条件,而以纸媒为先声的现代新闻业的产生,真正开始了流量时代。过去我们追求收视率、发行量,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流量”,或者说是流量的“史前版”。不过,在过去那个时代,读者、受众,因为缺乏即时反馈和强互动,往往只是编者头脑中的一个“虚拟想象”。只是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个虚拟想象才变得越发真实,并成为一股无孔不入的引导力量。又因为互联网消灭空间的特性,能在同一时间同一个虚拟场景造成大量集聚和即时传播,从而形成流量的巨大力量,瞬间引爆舆论。
由此,我判断:北京车展之后,车圈对流量的追逐,不会降温,只会升温。这是高度内卷的形势使然,也是正常营销之必要,是中国汽车进一步淬炼竞争力之必要,无关个人偏好,无关企业偏好。但对流量事件的制造追逐,则会降温,不会升温。因为大家都很理性,不会长久迷失在博眼球的游戏中,而是在“游戏”中快速形成共识:恒久的流量是品牌!从而再次关注起产品、关注起营销、关注起体系,关注起好的、不浮躁的产业氛围,还有好的竞争心态。
谁说游戏,不是实践的一种形式呢?

(作者桂俊松系中国汽车报总编辑、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长)